簡介:
臺灣府城西側,即昔臺江內海,外緣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,長約百餘里。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,自從清道光2年(西元1822年)起,便逐漸淤塞,進而積沙成陸,成為廢港。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,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。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,東障府城,西扼四草,北阻郭賽(國賽港),南控七鯤身,海防地位極為重要。清道光20年(西元1840年),清英鴉片戰爭,清政府為防英軍竄入台灣沿海,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。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,上呈《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》,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,分別設防。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:大港砲臺、紅毛城砲臺、天后宮砲臺、安海頭砲臺、灰窟尾砲臺。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。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,多以竹簍、麻袋貯沙土壘砌。但是,翌年興工時,為顧及經久耐用,改砌石牆。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觔以下鑄鐵砲外,並從中國發運新鑄八千觔大砲八八千勘大廠,分別安置在安平、雞籠及滬尾三口。由於砲的威力較大,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。廠牆高六尺,上做雉堞,垛口高三尺;砲臺長八丈,寬五丈,四週用實心砌造。
自營景點
市定古蹟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
清咸豐8年(西元1858年)清政府與英、法、美、俄國,簽訂「天津條約」...
自營景點
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
簡介: 明治32年(1899年)日本政府實施「食鹽專賣制度」,明治34年(1...
自營景點
安平蚵灰窯暨附屬建築
安平地區的重要文化資產,安平蚵灰窯是臺灣唯一保存完整的生物灰窯結...
自營景點
歷史建築赤崁東街日式宿舍
簡介: 赤崁東街日式宿舍位於今日臺南市忠義路、民族路、赤嵌街與...